
期刊简介
《中医健康养生》(月刊)创刊于2015年,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、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的健康养生刊物。杂志社负责人表示,中医养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,杂志将紧紧把握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,充分利用中医药行业唯一权威媒体平台,整合顶极专家资源,依靠具有中医药和新闻专业双重知识背景的高水平采编队伍,顺应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趋势,在中医、健康和养生领域重建与读者的信任对话,坚持品质,避免流俗,以权威正道为第一宗旨,以正确引导人民群众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己任,真正服务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,推动让中医养生重归中国人的生活。 《中医健康养生》在编排上,杂志设置了封面报道、养生汇、治未病和大健康4大板块,旨在突出权威性、实用性、服务性,从四季养生、情志哲理养生、动静养生、饮食养生等入手,揭开养生迷雾,还原养生真相,并注重中医特色防治方法,诚心正意推荐真权威、真专家、真方法,同时深耕大健康产业,服务亚健康人群,扶植和推动健康产业成长,真正在中医养生、保健、康复以及养老、旅游等领域充分发挥特色优势,成为适应“大健康时代”发展需求的中医药宣传的又一块权威媒体阵地。
12种药物绝不能与酒同服!
时间:2025-04-14 10:09:13
在现代生活中,饮酒已成为许多人社交和放松的一种常见方式。然而,当酒精与某些药物相遇时,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副作用,甚至危及生命。了解哪些药物不宜与酒同服,对于保障个人健康至关重要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12种不宜与酒同服的药物,请您务必牢记,并在必要时提醒身边的人。
1. 头孢类抗生素
头孢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,如头孢克肟、头孢拉定等。这类药物与酒精共同摄入时,会抑制肝脏中乙醛脱氢酶的活性,导致乙醛在体内积累,引起“双硫仑样反应”。症状包括面色潮红、心慌、气短、恶心、呕吐,严重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、休克等症状,甚至危及生命。
2. 硝基咪唑类抗生素
甲硝唑和替硝唑是常见的硝基咪唑类抗生素,常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。与酒精同服同样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,导致严重的不适感和健康风险。因此,服用这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的7天内,应严格避免饮酒。
3. 抗抑郁药
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、舍曲林等,与酒精同服会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,导致嗜睡、头晕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可能增加自杀倾向和行为的风险。此外,长期这样还会加重肝脏负担,影响药物代谢。
4. 降糖药
对于糖尿病患者,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(如二甲双胍、格列本脲)的人群,饮酒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剧烈。酒精会干扰肝脏的糖代谢功能,使血糖骤升或骤降,增加低血糖昏迷的风险。同时,酒精还可能影响降糖药的代谢,导致药效过强或过弱。
5. 镇静催眠药
苯二氮卓类药物(如地西泮、阿普唑仑)以及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(如佐匹克隆、右佐匹克隆)具有显著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。与酒精同服会极大地增强这种抑制效果,表现为过度镇静、昏睡、呼吸抑制,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心跳骤停,危及生命。
6. 解热镇痛药
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。大量饮酒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加重肝脏负担,因为酒精和该药物都需要通过肝脏代谢。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,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。同时,酒精还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,加重药物引起的胃部不适。
7. 抗高血压药
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(如卡托普利、硝苯地平)时饮酒,会导致血管扩张,血压骤降,引发头晕、头痛、心悸等症状。此外,酒精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,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,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。
8. 抗凝血药
华法林、利伐沙班等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。饮酒会影响这些药物的代谢,降低其抗凝效果;同时,酒精本身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。两者结合可能引发严重的出血事件,如内脏出血、脑出血等。
9. 抗心绞痛药
硝酸甘油常用于缓解心绞痛发作。饮酒后,血管扩张效应叠加,可能引起血压骤降、头晕、虚弱等症状。特别是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更应注意避免这种情况。
10. 抗过敏药
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、苯海拉明)用于缓解过敏症状。饮酒会增强这些药物的镇静作用,导致困倦、嗜睡、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。同时,酒精还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,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。
11. 抗癫痫药
癫痫患者在使用抗癫痫药物(如丙戊酸钠、卡马西平)期间饮酒,会降低药物疗效,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。此外,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。
12. 抗病毒药
部分抗病毒药物(如阿昔洛韦、利巴韦林)与酒精同服可能增加肝脏毒性风险。酒精会干扰药物的代谢过程,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,从而增加肝损伤的可能性。同时,酒精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,降低抗病毒效果。
以上12类药物在服用期间都应避免饮酒。为了您的健康和安全,请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,谨慎用药,远离酒精。若不慎同服,出现不适症状,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所服药物和饮酒情况,以便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治。